中文
关于我们
主营业务
技术平台
学术交流
新闻中心
加入我们
主营业务
表单填写
*姓名
*电话
*邮箱
*公司
*留言信息
动物模型探秘-第8期 | 小鼠过敏性鼻炎模型构建
发布作者:熙宁生物发布时间:2025-09-05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作为临床常见的慢性非感染性鼻腔炎症性疾病,全球患病规模已达总人口的10%至40%,对患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均带来显著影响。AR的发生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年龄、家族遗传、环境以及季节等。儿童和青少年是AR的高发人群,其中部分患儿合并哮喘,甚至可能影响认知发育。具有特应性体质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普通人群增加3-5倍。此外,环境污染、宠物暴露和高糖高脂饮食等也是AR的重要诱因。临床上约70%的病例属于季节性AR,我国北方地区以蒿属花粉为主要致敏源,而南方则以豚草为主[1][2][3][4]

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抗组胺药、鼻用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生物制剂(如IL-5/IL-13单抗等)以及特异性免疫治疗等。抗组胺药起效快,可有效缓解鼻痒和喷嚏,对鼻塞效果差;糖皮质激素可全面控制症状,但长期应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儿童使用受限;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改善鼻塞,但起效较慢,需要持续服药;生物制剂可有效控制症状并减少全身炎症,但价格较昂贵;免疫治疗可获得长期疗效,但治疗周期较长,患者依从性不足。因此,在中重度患者、儿童人群、合并症管理以及依从性改善等方面,AR药物仍存在很大的市场缺口[5][6][7][8]

合适的动物模型对于研究AR的病理过程和发病机制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过敏原包括化合物过敏源卵清蛋白(OVA)和环境过敏源(HDM)。其中,OVA诱导的小鼠AR模型应用最为广泛,不仅能够用于AR药物疗效评价,也为探索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工具。



PART 01

发病机制


AR的核心机制是IgE 介导的 Ⅰ 型超敏反应,并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的交互作用,主要包括IgE 依赖性途径、非 IgE 依赖性途径和神经免疫交互作用[4][5][9]

IgE 依赖性途径分为三个阶段:


1)

过敏原识别:吸入性过敏原进入鼻黏膜后,被抗原呈递细胞(APC)识别捕获,激活 Th2 细胞并诱导 B 细胞产生特异性 IgE 抗体。

2)

炎症级联反应: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过敏原与IgE交联,IgE 与鼻黏膜表面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 FcεRI 受体结合,触发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释放,导致鼻黏膜水肿、血管扩张和黏液分泌亢进,出现过敏反应。

3)

2 型炎症主导:IL-4、IL-5、IL-13 等细胞因子驱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 Th2 细胞极化,进一步放大炎症反应。




图1 鼻炎发病机制[4]



PART 02

OVA诱导的过敏性鼻炎模型


在典型的 OVA 诱导小鼠 AR 模型中,通常选择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


·  

致敏阶段:将100 μg OVA和 2 mg Al (OH)₃ 佐剂在300 μL PBS溶液中混匀,分别于第 0 天、第 7 天和第 14 天腹腔注射。

·  

激发阶段:致敏结束后,第 21 天起,每日用 500 μg OVA 溶液滴鼻,每次20 μL ,10 μL/侧鼻腔,连续激发 7 天。


在激发后数分钟内,小鼠会出现典型的过敏症状,如频繁打喷嚏和摩擦鼻部,可通过录像记录并统计症状次数以进行评价[10][11]


图2 模型构建方案



图3 滴鼻操作示意图(C57BL6)



PART 03

关键数据



喷嚏和摩擦次数


末次滴鼻激发后,将小鼠放入隔板内,通过录像统计10分钟内小鼠打喷嚏和摩擦鼻部的次数。如图 4所示,OVA激发后小鼠打喷嚏和摩擦鼻部的次数显著性增加,待测化合物处理后,小鼠打喷嚏和摩擦鼻部的次数明显减少。



图4 喷嚏和摩擦次数



鼻黏膜厚度


如图 5所示,OVA连续致敏和激发后,小鼠鼻黏膜厚度显著性增加,而药物干预则可明显降低该指标。





图5 鼻黏膜厚度


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小鼠AR模型,其表现包括打喷嚏和摩擦鼻部次数增加以及鼻黏膜增厚等典型特征,能够较好地模拟临床患者的病理表现,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在炎症和自身免疫疾病领域,熙宁生物|精翰生物临床前药理部门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动物模型库(200+),可以为客户提供丰富的药物评价动物模型,包括炎症和自免疾病(皮肤疾病、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红斑狼疮、葡萄膜炎、肠炎等)、纤维化(肺纤维化、肝纤维化、皮肤纤维化、肾纤维化)、肺部疾病(肺纤维化、哮喘、过敏性鼻炎、急性肺损伤 )、代谢系统疾病(NASH、肥胖、糖尿病肾病、肝纤维化)、肾脏疾病模型(急性肾损伤、慢性肾损伤、肾纤维化、糖尿病肾病、IgA肾病)、疼痛(炎性疼痛、神经性疼痛、偏头疼、术后疼痛、关节疼痛、骨痛)、神经退行性疾病(AD、PD)。在重点聚焦炎症和自身免疫疾病领域的同时,也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相应的模型定制服务。

欢迎后台留言咨询。


参考文献:

[1] Cohen B. Allergic Rhinitis. Pediatr Rev. 2023;44(10):537-550.

[2] Zhang Y, Lan F, Zhang L. Allergy. 2021;76(11):3383-3389.

[3] 《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

[4] Meng Y, Wang C, Zhang L. Allergy. 2020;75(12):3069-3076.

[5] Bernstein DI, Schwartz G, Bernstein JA. Immunol Allergy Clin North Am. 2016;36(2):261-278.

[6] Scadding GK, Kariyawasam HH, Scadding G, et al. Clin Exp Allergy. 2017;47(7):856-889.

[7] Tosca MA, Trincianti C, Naso M, Nosratian V, Ciprandi G. Curr Pediatr Rev. 2024;20(3):271-277.

[8] Hannikainen P, Kahn C, Toskala E. Otolaryngol Clin North Am. 2024;57(2):171-178.

[9] Eifan AO, Durham SR. Clin Exp Allergy. 2016;46(9):1139-1151.

[10] Zhang JJ, He XC, Zhou M, et al. Phytomedicine. 2023;119:155012.

[11] Choi S, Jung MA, Hwang YH, et al. Biomed Pharmacother. 2021;141:111944.

专属客服
免费通话
表单填写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