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关于我们
主营业务
技术平台
学术交流
新闻中心
加入我们
主营业务
表单填写
*姓名
*电话
*邮箱
*公司
*留言信息
熙宁小课-第172期 | 自身免疫疾病全解析:从定义到未来展望
发布作者:熙宁生物发布时间:2025-04-18

自身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是指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自身正常组织和细胞而引发的疾病。这类疾病通常涉及免疫系统的失调,导致免疫细胞或抗体错误地攻击身体自身的结构,引发炎症和组织损伤。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针对外来病原体,但在自身免疫疾病中,免疫系统将自身抗原误认为外来威胁,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种类繁多,可以影响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包括皮肤、关节、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影响了世界上大约5%-8%的人口,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痛苦。本文将对自身免疫疾病进行整体介绍,涵盖其定义、分类、常见疾病、诊断方法、治疗策略、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PART 01

自身免疫疾病的定义和背景


自身免疫疾病是指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自身正常组织和细胞而引发的一系列疾病。这类疾病通常涉及免疫系统的失调,导致免疫细胞或抗体错误地攻击身体自身的结构,引发炎症和组织损伤。自身免疫疾病种类繁多,可以影响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包括皮肤、关节、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

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通常涉及遗传、环境和免疫系统失调等多方面因素。遗传因素在自身免疫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许多自身免疫疾病具有家族聚集性。环境因素如感染、药物、化学物质和紫外线暴露等也可能触发或加重自身免疫反应。免疫系统失调是自身免疫疾病的核心,包括免疫耐受的破坏、自身反应性T细胞和B细胞的激活、自身抗体的产生等。


PART 02

自身免疫疾病的分类和常见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可以根据受累器官或系统进行分类,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1型糖尿病、炎症性肠病、银屑病、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发病率为0.5%-1%,这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关节,导致疼痛、肿胀和潜在的关节破坏。RA的发病机制涉及自身反应性T细胞和B细胞的激活,以及自身抗体如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的产生。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发病率为0.5%-1%,这是一种可以影响多个器官系统的疾病,包括皮肤、关节、肾脏、心脏、肺和大脑。SLE的发病机制涉及自身抗体的产生,如抗核抗体(ANA)和抗双链DNA抗体(anti-dsDNA),以及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和补体系统的激活。


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


发病率为0.1%,这是一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导致神经纤维的保护髓鞘受损,影响神经信号的传输。MS的发病机制涉及自身反应性T细胞和B细胞的激活,以及炎症细胞浸润和脱髓鞘。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发病率为0.4%,这是一种由于免疫系统攻击并破坏胰腺中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而导致的慢性疾病。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涉及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激活和胰岛β细胞的破坏。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发病率为0.2-0.4%,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这些疾病影响消化道,导致慢性炎症和损伤。IBD的发病机制涉及肠道免疫系统的失调,包括肠道屏障功能的破坏、肠道菌群的失调和免疫细胞的异常激活。


银屑病(Psoriasis)


发病率为2-3%,这是一种皮肤疾病,导致皮肤细胞过度增殖,形成红色、鳞状的斑块。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涉及T细胞的异常激活和炎症因子的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23(IL-23)。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


发病率为0.3%,这是一种主要影响脊柱的炎症性疾病,可能导致脊柱的某些部分融合在一起。AS的发病机制涉及HLA-B27基因的关联和炎症因子的释放,如TNF-α和IL-17。


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Syndrome)


发病率为0.5%-5%,这是一种主要影响唾液腺和泪腺的疾病,导致口干和眼干。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涉及自身抗体的产生,如抗SSA和抗SSB抗体,以及外分泌腺的淋巴细胞浸润。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包括甲亢/格雷夫斯病(Graves' Disease)和甲低/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 。甲亢/格雷夫斯病发病率为0.5%,常见症状包括焦虑、易怒、手部颤抖、体重减轻,甲状腺肿大,眼睛鼓起,心悸,发病机制在于甲状腺卵泡细胞上促甲状腺素受体的自身抗体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甲低/桥本甲状腺炎发病率为0.1%,常见症状包括多变和不特异性症状,包括疲劳,对寒冷敏感、浮肿的脸敏感,便秘,皮肤苍白和干燥, 发病机制在于甲状腺细胞纤维化和萎缩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


其他的的自身免疫疾病


包括银屑病关节炎、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自身免疫性胃炎、天疱疮、嗜睡症、视神经脊髓炎、原发性胆道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狼疮性肾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自身免疫性卵巢炎、自身免疫性睾丸炎等。



·  

银屑病关节炎(Psoriatic Arthritis)发病率为0.06%-0.25%,常见症状包括关节肿胀、早晨关节僵硬和压痛,发病机制在于滑膜增生导致软骨和骨的侵入和损伤。多种天然免疫细胞(DC、巨噬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ILC、NK等)及Th1/2/9/17等参与炎症损伤。

·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发病率为0.02%,常见症状包括肌肉无力,上眼睑下垂,双眼视力下降等, 作用机制在于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补体参与,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引起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出现骨骼肌收缩无力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极少部分MG患者由抗-MuSK(muscle specific kinase )抗体、抗LRP4(low-density lipoproteinreceptor-related protein 4)抗体介导。

·  

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发病率为0.007%,常见症状包括颈部、肩膀、上臂、臀部、大腿周围的肌肉无力,发病机制在于CD8+T细胞侵入肌纤维。

·  

自身免疫性胃炎(Autoimmune Gastritis):发病率未知,常见症状包括贫血、胃炎、维生素B12缺乏和食物蛋白降解受损,发病机制在于腔壁产酸细胞的破坏。

·  

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发病率为0.01%,常见症状为皮肤水泡和侵蚀,发病机制是层状鳞状上皮中细胞粘附性缺失。

·  

嗜睡症(Narcolepsy):发病率为0.03%,常见症状为白天过度嗜睡,睡眠发作,突然失去肌肉控制,发病机制是orexin产生神经元的破坏。

·  

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发病率为0.004%,常见症状为视力丧失、麻木、刺痛、轻瘫和痉挛,导致神经信号传导障碍,引发肌肉无力、视力问题等,发病机制是抗水磷脂蛋白-4的自身抗体和髓磷脂的破坏。

·  

原发性胆道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发病率为0.03%,常见症状为疲劳、瘙痒,发病机制是小胆管的破坏。

·  

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发病率为0.02%,常见症状为非特异性、轻度疲劳,通常无肝病症状,但外周血中肝酶升高,发病机制是肝细胞破坏。

·  

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发病率为0.008-0.2%,常见症状为血尿,泡沫尿、腿部肿胀和高血压,发病机制是对内源性染色质的自身抗体及其介导的损伤。

·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 Syndrome):发病率为0.0001%–0.001%,常见症状为血尿,泡沫尿、腿部肿胀、高血压、咳嗽、肺部出血,发病机制是肺和肾脏基底膜中a3链胶原蛋白的自身抗体。

·  

自身免疫性卵巢炎(Autoimmune Oophoritis):发病率未知,常见症状为闭经、不孕症、阴道萎缩,发病机制是卵细胞的炎症。

·  

自身免疫性睾丸炎(Autoimmune Orchitis):发病率未知,常见症状为不孕症,发病机制是抗精子抗体、精母细胞凋亡。




PART 03

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断方法


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


临床表现


自身免疫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取决于受累器官或系统。常见的症状包括疲劳、发热、关节痛、皮疹、口干、眼干、肌肉无力、神经系统症状等。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自身免疫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包括自身抗体的检测、炎症标志物的检测和免疫功能的评估。常用的自身抗体检测包括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anti-dsDNA)、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抗SSA和抗SSB抗体等。炎症标志物的检测包括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免疫功能的评估包括淋巴细胞亚群分析、补体水平检测和细胞因子检测等。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在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断和评估中起着重要作用,包括X线、超声、CT、MRI和核医学检查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显示受累器官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如关节破坏、肺部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


组织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某些自身免疫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如炎症性肠病、银屑病和干燥综合征等。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显示受累组织的炎症细胞浸润、组织结构改变和免疫复合物沉积等。


PART 04

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策略


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通常包括使用免疫抑制剂、抗炎药物、生物制剂等,以控制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和减轻症状。治疗的目标是缓解症状、减缓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并尽可能减少药物副作用。由于自身免疫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治疗通常需要个体化,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是自身免疫疾病治疗的主要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霉酚酸酯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减少炎症反应和自身抗体的产生。糖皮质激素是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具有强大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如骨质疏松、糖尿病、高血压和感染等。


抗炎药物


抗炎药物是自身免疫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疾病修饰抗风湿药(DMARDs)。NSAIDs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具有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DMARDs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减少炎症反应和关节破坏,常用的DMARDs包括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柳氮磺吡啶等。


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是近年来自身免疫疾病治疗的重要进展,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白细胞介素抑制剂、B细胞抑制剂和T细胞抑制剂等。TNF-α抑制剂通过抑制TNF-α的活性,减少炎症反应和关节破坏,常用的TNF-α抑制剂包括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依那西普等。白细胞介素抑制剂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的活性,减少炎症反应和自身抗体的产生,常用的白细胞介素抑制剂包括托珠单抗、司库奇尤单抗等。B细胞抑制剂通过抑制B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常用的B细胞抑制剂包括利妥昔单抗、贝利尤单抗等。T细胞抑制剂通过抑制T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减少炎症反应和自身抗体的产生,常用的T细胞抑制剂包括阿巴西普、贝拉西普等。


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CART疗法通过基因工程改造患者的T细胞,使其表达特定的嵌合抗原受体(CAR),从而精准识别并清除目标细胞。在自身免疫疾病中,CART的应用旨在选择性清除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的异常免疫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CART疗法可靶向清除产生自身抗体的B细胞,减少自身抗体的生成,缓解病情。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通过靶向参与炎症反应的免疫细胞,CART疗法可能减轻关节炎症和损伤。在多发性硬化症(MS),CART疗法可清除攻击神经髓鞘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延缓疾病进展。在1型糖尿病,CART疗法可能用于清除攻击胰岛β细胞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保护胰岛功能。未来CART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应聚焦于开发更精准、安全的CAR结构,减少脱靶效应,探索CART与其他免疫调节疗法的联合应用,寻找预测CART疗效的生物标志物,优化患者选择和治疗方案。


双特异性抗体(BsAb,Bispecific Antibody)


双特异性抗体通过同时结合两个不同的靶点,能够实现更精准的免疫调节或靶向治疗。在自身免疫疾病中,双特异性抗体将效应细胞(如T细胞)引导至靶细胞(如自身反应性B细胞或T细胞),从而清除异常免疫细胞,或者通过同时结合两种免疫调节分子(如细胞因子或受体),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


TCE(T细胞接合剂,T Cell Engager)


TCE药物本质是一种双特异性抗体,TCE药物通过同时结合T细胞和靶细胞,激活T细胞对特定靶细胞的杀伤作用,通过这种双重结合,TCE药物能够引导T细胞精准杀伤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的异常细胞。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TCE药物可以靶向清除产生自身抗体的B细胞,减少自身抗体的生成,从而缓解疾病症状。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TCE过清除参与炎症反应的B细胞或抑制炎症因子,减轻关节炎症和损伤。在多发性硬化症(MS)中,TCE药物可以清除攻击神经髓鞘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或B细胞,延缓疾病进展。在1型糖尿病中,TCE通过清除攻击胰岛β细胞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保护胰岛功能。未来TCE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应聚焦于需要找到特异性高的靶点,探索TCE药物与其他免疫调节疗法的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其他治疗


其他治疗包括血浆置换、免疫吸附、干细胞移植等。血浆置换通过去除患者血浆中的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减少炎症反应和自身抗体的产生。免疫吸附通过选择性去除患者血浆中的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减少炎症反应和自身抗体的产生。干细胞移植通过重建患者的免疫系统,恢复免疫耐受和免疫功能。



PART 05

自身免疫疾病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



自身免疫疾病的研究进展包括发病机制的研究、诊断方法的改进、治疗策略的创新和个体化治疗的探索。发病机制的研究涉及遗传、环境和免疫系统失调等多方面因素,包括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微生物组学和免疫组学等。诊断方法的改进涉及新的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优化。治疗策略的创新涉及新的药物靶点的发现、生物制剂的研发和免疫治疗的探索。个体化治疗的探索涉及精准医学的应用、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和患者分层治疗的实践。

未来展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精准医学

精准医学是自身免疫疾病治疗的重要方向,通过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微生物组学和免疫组学等技术,识别患者的遗传背景、环境暴露和免疫状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新药研发

新药研发是自身免疫疾病治疗的重要进展,包括新的药物靶点的发现、生物制剂的研发和免疫治疗的探索。新的药物靶点包括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免疫检查点和信号通路等。生物制剂包括单克隆抗体、融合蛋白和小分子抑制剂等。免疫治疗包括CAR-T细胞治疗、TCR-T细胞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


患者分层治疗

患者分层治疗是自身免疫疾病治疗的重要策略,通过识别患者的临床特征、生物标志物和遗传背景,将患者分为不同的亚组,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多学科合作

多学科合作是自身免疫疾病治疗的重要模式,包括风湿科、皮肤科、内分泌科、神经科、消化科、眼科、耳鼻喉科、影像科、病理科、药学、护理和康复等学科的协作,提供全面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


患者教育和支持

患者教育和支持是自身免疫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供疾病知识、治疗方案、生活方式指导和心理支持,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PART 06

结论



自身免疫疾病是一类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免疫系统失调的复杂疾病。通过对其定义、分类、常见疾病、诊断方法、治疗策略、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的全面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这些疾病。未来,随着精准医学、新药研发、患者分层治疗、多学科合作和患者教育支持的不断发展,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将迎来新的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专属客服
免费通话
表单填写
回到顶部